粉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回家过七月半,食糍粑老鼠粄约吗
TUhjnbcbe - 2022/7/10 17:25:00

回家过七月半,食糍粑老鼠粄

——约吗?

火红六月,正是入伏天,酷热难耐,所幸50年一遇的台风“妮妲”翩然而至,给深圳带来少许清凉。再翻看日历,已进入农历七月,猛然想起,莒村人即将迎来一个传统节日——七月半。

七月半,又称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这个节,莒村人也一样过得隆重,不过莒村大部分过的是七月十四,而印象中上村坑尾潭过的则是七月十三。

七月半,这个节日怎么来的?为什么莒村人会提前过七月半?又为什么在莒村同一个村庄,过七月半的日子还不一样?这些问题,我也说不清楚,恐怕要等村中长者才能解答。但有一句话“磨(客家话音,没有)食(吃)糍粑老鼠粄,等于磨过七月半”,相信大家都听过,七月半有两种应节的传统小食——糍粑和老鼠粄,相信每一个莒村人更不会忘记。

糍粑,是广东客家人的一种传统美食。圆饼造型,净白柔软,纯正的糯米香味再搭配上白砂糖的丝丝甜味,咬嚼起来,香甜粘滑,更有一种糯米独特的韧劲,口感极好。

讲到吃糍粑,倒是挺容易,一口一个,甜香可口,但糍粑的整个制作过程却要花许多工夫:

糍粑制作大致的流程是:前一天要准备上好的糯米,用新鲜的井水,先淘洗干净,再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就要早早起来再次将米洗净,然后将糯米倒在大锅中架好的饭炊(客家话音;木制,圆桶状,木板间有空隙,农村一种特制的炊具)中,饭炊底部要事先准备摊一张剪好洗净的蚊帐布以防漏走及烧镬(锅);盖上盖子,还盖一层布,以免走气;再架上足够的柴火,蒸上一定的时间;我们还要根据祠堂各家轮流用石臼的情况再定饭炊起锅的时机。因为蒸好的糯米,从锅里起得太早,容易冷,不好摏(客家话,中糍粑);起得迟,又太热,也不好摏。那个时间点,大人要忙于准备其他正事,往往会吩咐小孩子前去祠堂等候排位,等小孩跑回来汇报准确的排位之后,大人才算好大概时间,把整个饭炊起锅,大一点的饭炊要两个人帮忙,一起抬到祠堂,等候摏糍粑(客家话音)。

孩提时,七月半早晨的善继堂后楼,保准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所。一个半径约为60厘米的大圆碗型石摏臼旁(善继堂后楼的石摏臼,往往提前几天就会有常做好事的长辈洗好、摆好),后厅上,天井里,围站一群人。年轻的站着,等候为大家出点力摏糍粑;年长点的阿婆叔姆,往往轮流坐在矮凳子上承担“救齐”(客家话音,就是用手和饭匙给糯米胚团调转方向方便摏等)的技术活;还有许多小孩子,有到处跑看热闹的,也有旁边叉着腰默默学习技术的,更多是围在某家人的饭炊旁,捡漏,找寻那些蒸熟后夹在饭炊木板之间的熟糯米,用小孩子的方式提前感受浓香的七月半味道。

大清早,趁着摏糍粑的时间,三五家男女老少集中一起,一边摏糍粑,一边谈着今年的收成:谁家今年的糯米够好够白、谁家今年摏的糍粑最多,昨日谁家的老鼠粄擦得最好、谁家炒的馅料香;或者间或讲授摏糍粑的技术,用杵的力度、角度,还有怎样配合来救齐等等。木摏杵一般有直(I字型)和横(T字型)之分,善继堂大多用横式木摏杵,用摏杵者必须按左右手方向,握好摏杵,扎好马步,才好用力,然后按一定的节奏来摏;救齐者一般拿张小矮凳坐着,一手拿饭匙,一边准备一个水盆,不时往石摏臼添加少许温开水,然后迅速调整糍粑胚的方向;整个过程,救齐的和用摏杵的要极有配合,先要打胚,摏杵要连续击打;有时要一杵一救,有时有两杵一救,要认真,一丝不苟;要是年轻人一时不小心,节奏不对、角度不对或力度过猛,影响糍粑的韧劲和口感不说,会摏到救齐人的手,还会把木杵头上的铁环和石臼相碰,就会有碰出的沙石等渗入糍粑胚,毁坏了一臼糍粑。

用摏杵的往往是年轻人,有力气;救齐的往往是年长一点的,有经验;几家人一起,并且大多是你帮我,我帮你,一家帮一家。善继堂十几二十家下来,摏糍粑一般都要延续几个小时(从清晨五六点钟到上午八九点),一下一下的杵声,谈论声,笑声也一直延续几个小时。等结束,使杵摏糍粑的,救齐的,往往都汗流如注。看来,糍粑制作,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想来,糍粑,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摏好的糍粑,将再次挪窝,被放置在一个稍大的盆子或者坛子等容器里盛放。容器的开口极有讲究,最好是能易于密封,以免使糍粑胚过早硬化;有经验的老人家还会拿一种油蜡,涂在上面,以保证糍粑胚子不会太早干燥,这样保留的糍粑能持久软鲜。方法总比困难多,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一辈无穷的智慧!

这个时候,家里的小孩子一定盼望大人马上进入下一道程序——捽糍粑。这个程序,一般要在餐桌上面或者找稍微宽阔一点的地方,小孩可以围坐一起;孩子们有点迫不及待,比平时都要乖一百倍,眼巴巴等待着母亲或者祖母把手洗净,用灵巧的手指,把成胚的糍粑团,一点一点捽,捏成一个个半径大约为2-3厘米大小的圆形糍粑,再蘸上白砂糖,(讲究的人家还有黑芝麻、油炸花生碎等配料)然后满足一张张馋了近一年的小嘴巴。为能吃到最新鲜、最爽口的糍粑,拿筷子夹糍粑摆到碗公上的活儿一定有孩子会争着干。但不管我们嘴怎么馋,必须先有序摆好第一碗公(客家话,大点的碗)用于祭祀时敬奉祖先的糍粑,那可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除了糯米糍粑,七月半的另一个特色小吃,就是老鼠粄了!

老鼠粄的用料和制作,实际上和老鼠并没有任何关系,可能是因为老鼠粄又细又长两头尖,和老鼠尾巴酷似,因此称作老鼠粄。和糍粑一样,老鼠粄的制作也是颇费一番工夫。

依稀记得,七月半的老鼠粄通常是在前一天下午制作完成,可能是因为旧时制作工具纯手工,程序复杂,人工多,需要一定时间,又要赶赴七月半当日制成供品祭拜祖先,因此老鼠粄必须提前制作。

老鼠粄的用料,也是普通的大米。提前一天洗净浸泡一段时间,再用石磨磨成米浆,后来村中有了小型磨浆机后,渐渐简化为电器化碾磨成米浆;然后拿米袋将米浆装好,用重物将水压出,袋中留下碾好的米粉,等稍微晾干之后,用八九成热的开水和粉,揉搓成团状;再用灶下(农村厨房)中的大灶,放大半锅的水,用柴火烧开;大锅上面放置一个特制的器具——粄擦(客家话,大致是用四根块状木板和一块洋锡皮制成,洋锡皮上均匀排列着百多个约五毫米大半径的圆孔);再一次次用力将揉好的米粉团块通过粄擦的筛孔擦制成老鼠粄。当一条条又细又长的老鼠粄顺着筛孔落到大锅之后,等水一煮开,老鼠粄渐渐煮熟,就会慢慢浮起来,再捞起来,均匀摊放于竹制米筛中备用。制作老鼠粄,对揉粄时的技术、擦粄时的力度、煮粄时的火候等要求非常讲究苛刻。最终制成的老鼠粄,以条细长、两头尖,周身亮白,口感滑顺等为上佳之品。

制作好的老鼠粄,则根据各人喜好,有多种食用方式:可以用来煮,也可以用来炒,或者煮熟直接拌配料食用。拌老鼠粄的配料也十分讲究,通常是选购上好的牛肉或者猪肉,切好剁碎,还有加上切成极细块的豆腐干等,一起在猪油锅中爆炒,最后再撒上葱花(或者香菜)、胡椒粉等。说真的,老鼠粄配上牛肉馅料的那种香味,至今我还找不到第二种食物可以与之媲美。

时代变迁,莒村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再加上受制作技术、设备条件还有各种因素的制约,亲手制作糍粑、老鼠粄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县城许多看到商机的人也成为了“糍粑”“老鼠粄”等地方小吃的专业户,大埔县内外的市场上大多都有售卖,买一碗糍粑,几斤老鼠粄,非常方便。渐渐,糍粑、老鼠粄也不再是七月半的专属,成为了老百姓每日早餐和平时常吃的食品。大家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平日也是节日,节日也如平时了。

糍粑也好,老鼠粄也好,都是用大米制作而成,体现了广东客家人的智慧。七月半,这个传统节日,按我想来,应该是准备入秋时节,我们的先人用新收成的大米等制作一些粄类供品,缅怀祖先,向祖先报告秋收,庆祝丰收而一代代留下来,演变成传统节日之一。

那一年,我离开家乡的时节,正是七月半。清楚记得,我和母亲匆匆吃过午饭,收拾好行李,还带着半个铝煲的糍粑,直接在合作社门口搭乘到宝安的大巴,挥别家乡,直奔深圳。不觉,就快17个年头了!

17年来,一直在深圳工作生活,出于各种原因,就极少在家过七月半,但家乡糍粑、老鼠粄的味道一直没有忘却,不知道今年是否能如愿。

回家过七月半,食糍粑老鼠粄。——约吗?

常回莒村看看!

糍粑

老鼠粄

写在后面:

七月半马上要到了,谨以杂乱的文字,匆促记录家乡糍粑、老鼠粄两种食品的制作,希望能唤起大家在家过七月半的记忆,更产生回家过七月半的冲动。

文中许多制作流程和数据、描述用词未必准确,配的照片也是网络搜索。文中有说得不对的或者说得不够的,敬请各位指正补充。

年8月3日

诚邀海内外父老乡亲踊跃投稿

丰富莒村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家过七月半,食糍粑老鼠粄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