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馆医生开药时,大夫会问:
自己煎药还是代煎?
代煎就是用机器直接煎真空包装袋,每袋一般ml(也可以更少),里面没有空气,可以冷藏存放一个月左右没问题。
加热起来也很方便,把药袋放到热水里面,水浴加热就可以了。
但是,很多人担心:代煎不如自己煎药效果好。
这的确是个问题。
煎药的讲究很多。
糊弄了事,自然会影响药效。
其实,影响药效的最重要的是煎药师的态度,而不是煎药的方法。
如果不放心,要自己煎药,但是又不会煎药,那么请看下文。
选择药锅煎药首选砂锅。
也可以用陶瓷材质或者玻璃材质的。
尽量不要使用金属材质,铝锅较差,不要使用铁锅等。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使用铜锅。
浸泡药材浸泡药材要求水面高于药材一寸,也可以更多一些。
因为药材多为草木,吸水后会膨胀,体积增加。一开始水比药高,最后可能水就比药低了。
所以水可以更多一些。
浸泡的目的是为了让药材的有效成分更容易煎煮出。
多煎煮十分钟和浸泡半小时的效果是一样的。
先煎先煎:即煎煮一定时间后
再将其他药物倒入同煎
(具体时间遵医嘱)
目的一:煎透
有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如生龙骨、生牡蛎等。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药也需要先煎:比如葛根和茯苓——药材看上去差不多,好像都是木头,但是质地却大不相同。
葛根(包括粉葛和柴葛)和茯苓煎煮的时间一定要长,否则煎不透。
我们做过实验,如果按照普通煎药时间,切开葛根和茯苓块中间都是干的,根本就没煎透,都浪费了。
所以一定要煎煮时间足够长。
目的二:解毒
对某些有毒药物,为降低毒性,亦应先煎或久煎。如附子、川乌、草乌等。
有些大夫开附子、川乌,大笔一挥就上百克,为何如此有恃无恐?
因为他们要求煎煮的时间足够长,要达到一两个小时,有毒的乌头碱都分解了。
如果嫌麻烦,可以忽略先煎,把所有药材统统多煎煮一些时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后下后下:最后5至10分钟下锅
目的一: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比如麻*、薄荷等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
(这个原理类似于做菜的时候放香菜葱末、香油的时机,一定要在临出锅时,不能在一开始就放,否则就不香了。)
目的二:防止有效成分破坏
比如大*。大家都知道大*是泻药,其实不尽然。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大*有生大*、熟大*、酒大*、大*炭。
生大*的泻下作用最显著,而且煎煮的时间越短,泻下的作用就越大;煎煮时间越长,泻下的作用就越小。
因为煎煮时间一长,就把致泻成分分解了。
大*不仅仅是一味泻药,也有很好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效果。
根据用药目的不同,医生会告诉要求不同的煎煮方式。
(这个原理和做菜放盐类似。现在我们都用加碘盐。放加碘盐要在临出锅之前,放盐后稍加翻炒就关火出锅。因为加碘盐中的碘是以碘酸钾(KIO3)的形式存在的。遇热分解成碘化钾和氧气。)
注意
后下的“出锅前”到底指什么时机呢?
因为整个煎药的过程中,一般煎药两次,第一煎沸后煎煮30分钟,第二煎沸后煎煮20分钟。所以有两次“出锅”。
那么后下药就要在第二煎出锅前的5-10分钟下锅。
如果煎煮三次,就在第三次出锅前的5-10分钟下锅。
如果煎煮完还要浓缩,那就在浓缩结束前的5-10分钟下锅。
总之,是在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的5-10分钟下锅。
文火武火文火:用小火慢慢煎煮。
适用于味厚的中药以及有滋补作用的方子。
武火:相对于文火而言,也就是大火、猛火之意。
我们煎煮中药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用武火,把水烧开之后,转为文火,慢慢煎煮。
但是,武火后面不一定接着文火。
很多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都是武火急煎,只煎一次就出锅。
原理跟后下的一样的。
加水煎药原理:通过煎煮,将药材中的有效(溶质)成分溶解在水(溶剂)中。
前提是,溶质浸泡在溶剂中。
我们要把药的有效成分煮到汤里面,而不是把药材蒸熟了。
我们煎药是为了喝药汤,而不是为了啃草根树皮。
所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水比药高!
药高一尺,水高一丈!
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水比药高!
水比药高,不仅仅是指一开始,而是指煎完药,打开盖子,仍然水比药高。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煎煮过程是有效的。
所以需要预估煎煮过程中水量的变化,需要加更多的水。
总之,多加水就对了。
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最后药液太多,怎么办?
浓缩其实按照正确的煎煮方法,最后剩余的药液必然很多。
所以,浓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第一步:把药渣扔掉
第二步:把第一煎和第二煎的药液混合
第三步:大火煎煮药液
不能把第一步和第三步反过来,为啥?
因为会浪费!
药材多为草木,里面可以存很多水,像海绵一样。
你以为已经把药液都倒出来了,但是实际上有很多药液留存在药材里面。
可以试一试:把药材放在布袋子里面,挤一下,能挤出很多水来。
所以必然会有一部分药液会被浪费掉。
在浪费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药液越浓,浪费的药材的有效成分就越多。
所以一定要把浪费放在浓缩之前。
完
慈方中医预约方式
一、深圳慈方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