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粉之前咱们得先来了解它的历史。
中国的饮食格局以长江为界,大抵遵循着「南米北面」的定律。北方,做面食最拿手的无疑是陕晋一带。
根据民间传说,米粉的来源还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有关。
相传,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兵远征南方,秦*皆为陕西人,惯食面类,而南方只产小米,不产小麦。
秦*粮草运输困难,初来乍到,吃不惯大米白饭,战斗力大受影响。将领命令伙夫设法解决,于是伙夫模仿制面过程,将大米舂成米粉,蒸熟后搓成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米粉。
米粉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一样。
在赣、桂、粤、闽、湘、鄂等地被称为米粉或米丝,在云、贵、川、渝称为米线,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叫做米面,扁宽状的米粉在广东等地叫做沙河粉。
米粉的花色品种繁多,湿的有沙河粉、肠粉、水粉等,干的有排粉、波纹米粉、方块粉、直条米粉等。
虽然叫法不一,但是米粉制作方法大致一样:都是以大米为原料,经水洗、浸泡、粉碎或磨浆、糊化、挤丝或切条和烘干等一系列工序所制成的细丝状或扁宽状的米制品。
加上各地富有地方特色和风味的食用方法,形成了贵州的牛肉粉、云南的过桥米线、江西的炒米粉、桂林的桂林米粉、福建的兴化米粉,等等风格各异的米粉吃法。
不过,论对米粉的热爱程度,广西说自己是中国第二嗦粉大省,应该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米粉大PK,谁是你的最爱?
北方人有多爱吃面,广西人就有多爱吃米粉。
米粉之所以能称霸西南地区人民的餐桌,和这里盛产水稻密不可分,大米是人们最重要的主食,因而衍生出了米粉;
全中国大概没有那个地方像广西人这样爱吃粉了,姑娘、小伙甚至以「粉妹」「粉仔」自居。
据说仅南宁这一个城市,每年就要消费6亿多碗米粉,足足可绕地球三圈多。
如果要来一场米粉之间的battle,在广西,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第一个要拉出来说的非螺蛳粉莫属。
讨厌它的人,闻之,臭到报警,喜欢它的人,香到舔盘。在去年疫情期间,螺蛳粉还冲上了最受欢迎的速食食品榜第一名。
不过也有人质疑螺蛳粉里没有螺蛳,据说螺蛳粉的螺汤由螺肉、猪骨、药材、天然香料等民间秘方熬制而成,熬过汤后的螺肉就会丢弃,因其精华都浓缩入汤里了。
实不相瞒,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为了找点灵感,还特地点了一份螺蛳粉,边吃边写,大家隔着屏幕,能感受到螺蛳粉的香味吗?
▲我的晚餐螺蛳粉桂林米粉
作为最早走出广西的米粉,桂林米粉可是米粉界的大IP,对于桂林人来讲,没什么比一碗米粉更能慰藉人心。
据说,当年桂林人李宗仁逼蒋下野当上代总统的当晚,特意从桂林空运过来几碗桂林米粉,以示庆祝。
▲桂林米粉(图片来源:网络)
南宁老友粉
这个我眼里曾经的黑暗料理封神之作,已经被我掌握了核心技术。
我经常自己上菜市买上酸笋、小米辣、豆豉、猪肉给自己整一碗老友炒粉,可能会有老铁问我,为什么不煮汤粉?
不为什么,南宁天气太热,我主要担心吃粉的时候额头上的汗滴进汤里不卫生。
我的七仙女不仅文写的好,老友炒粉也是6得飞起,大家看一下下图,能打几分。
▲七仙女的老友粉
除了三大米粉,在广西各地,都有适合当地口味的米粉。
玉林生料粉
玉林的生料粉以鲜、香、爽出名,以猛火爆炒猪杂、牛杂,再辅以高汤,然后再取一些店里供应的柠檬、酱油、辣椒酱调制成味碟,蘸着炒熟的生料,一口米粉,一口粉肠,简直不要太爽。
悄悄告诉你们,民主路上那家生料粉,我经常去光顾,太上头了。
▲玉林生料粉(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生料粉,玉林牛巴粉也是招牌。
前阵子,我在江南的一家街边小店,发现了玉林牛巴粉的新世界,原谅我老铁们,我把牛巴吃完了才想到要拍照,但是丝毫不影响美味,大家看图解馋吧。
▲玉林牛巴粉
全州油红米粉
让我认识这个粉,还是因为一则新闻。
当年一家开全州红油米粉店的老板,贴出一则告示,为了送儿子上清华店铺关门一周,迅速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