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是广东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也是许多中医生的一个诊断,也是街头巷尾许多凉茶店的存在依据,是岭南地区常见的证候之一。中医对湿热有较多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保健经验。
湿热所指的范围较广,既是生理的概念,也是病理的概念。中医有“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六种气候因素的变化;有“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致病因素。一般我们讲湿热,指的是病理概念,是“六淫”中的两邪,热邪和湿邪侵犯人体,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不适或者疾病。
湿热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低热,头痛,头晕,头重,身痛,乏力,腰酸背痛,口干口苦,胸闷,心慌,失眠,多梦,恶心,呕吐,厌食,口气,口腔溃疡,腹痛,腹胀,大便烂,质粘,小便*,白带多,色*,瘙痒,舌质红,舌苔*腻,脉濡或滑。湿热邪气侵犯不同脏腑器官,则出现不同的症状。侵犯脏腑,可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肠道湿热等证;侵犯关节肢体,可见湿热痹症,腰痛,颈痛,膝痹等;侵犯三焦,可见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
针对湿热邪气,中医保健方法较多,家庭保健祛湿热的方法有药膳、食疗、艾灸、火罐、刮痧、中药浴足等。可以根据季节不同,给与针对性保健方法;也可以针对不同中医体质,给与针对性的祛湿热方案。也可以针对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给与针对性的祛湿热方案。
一、祛湿热中医药膳方
中医药膳,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由中药、食材、佐料,经过精心煎煮而成的,一种兼有中药功效和食物美味的保健膳食。用料考究,品种丰富,风味独特,可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调养保健,湿热得以祛除。
1、粉葛赤小豆陈皮鲮鱼汤
材料:粉葛(鲜)克、赤小豆50克、鲮鱼克、陈皮10克。
做法:1、赤小豆、陈皮洗净;粉葛削皮,洗净切块;2、鲮鱼去鳃、鳞,内脏洗净,加油,慢火煎至微*;3、清水毫升放人瓦煲内,煮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祛湿
适应症:湿热侵袭,颈肩腰背酸痛,乏力,大便烂,小便*,口干口苦等。
2、冬瓜薏米老鸭汤
用料:冬瓜克、薏米(薏苡仁)50克、赤小豆30克、老鸭1只、姜5片,红枣5个。
做法:1、冬瓜洗净,切成大块;2、薏米、赤小豆洗净,浸泡1小时;3、老鸭去毛、内脏,洗净斩件,飞水;4、清水毫升放人瓦煲内,煮沸后加入以上用料,武火煲滚,改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祛湿利水
适应症:湿热内侵,水肿,乏力,腹胀,胸闷,腰酸背痛,口干口苦,大便烂,尿少,尿*等。
3、五仁汤
用料:莲子20克,赤小豆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15克,绿豆30克。
做法:将莲子,赤小豆,绿豆加水浸泡4h,除尽杂质,放人瓦煲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开,改用文火炖煮2个小时,至以上食材熟透即成,分次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
适应症:可用于夏天暑热侵袭所致的身热,乏力,头重,头晕,心烦,口渴,口干,口苦,倦怠乏力,大便烂,小斌*,尿少等。
供稿:中医科周俊亮
编辑:健康教育科张青
责任编辑:健康教育科蒲应炎
扫一扫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