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和粽子的联系太过密切,以至于我们往往忘记了先民们流传下来的种种其他端午美食,比如,比如,比如,这些美味可是让人直流口水啊!
1.粽子的历史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代雍州万年人韦巨源的《食谱》。其中,写有粽子的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桂酱。
早在春秋时期,先民们便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为交往的礼品,相互馈赠。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就有“大唐粽子”的记载。
在唐代,粽子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美味食品,连皇上都爱吃。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这种粽子因外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此外,还有一种叫“九子粽”。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的好看。九子粽是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的视觉感受。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最爱吃九子粽。有一次,唐玄宗品尝九子粽后,禁不住大加赞美,当即吟诗说道:“回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对九子粽也留下了赞美的诗句:“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诗句工稳妥帖,简洁明快。
到了宋代,端午节已成为传统佳节,文人墨客诗句中写到端午节情景、端午节习俗的就更多了。在宋代众多的端午节诗中,不乏直接提到粽子的诗句。欧阳修写过一组“十二月词”,寄渔家傲调,其一写“五月”的词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鹂时一弄,等闲惊破纱窗梦。从元稹的“彩缕碧筠粽”,到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足可佐证,从唐至宋,我国民间就有用彩色丝线缠捆粽子的习俗,且一直沿传至今。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此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成为一种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的丰富多彩。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品种繁多,味道极美。
2.
在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民间还有吃“五*”的习俗。五*是指*瓜、*鳝、*鱼、*酒、咸蛋。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用五*的力量,健脾健身,提升自己的精力。*鳝在端午时节,圆肥丰满、肉质鲜嫩,不但味道特别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鳝赛人参”之说。在端午节,民间还有吃蛋的习俗。在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要吃茶蛋和盐水蛋。蛋分鸡蛋、鸭蛋、鹅蛋等。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在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都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是避五毒,有益健康。五*是指*瓜、*鱼、*鳝、*蛤、*梅。各地稍异,水乡吃*鳝,海滨吃*蛤,山区吃*梅,有的用咸鸭蛋、*豆瓣、枇杷等替代,因地制宜,反正是五样*字头食物即可,哪怕你吃*鼠狼肉,那也不是不可以的。
六白则是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或白酒、白蒜头等。民间认为,吃五*六白能辟邪解毒。五*六白是“上市头”菜肴、瓜果,主打菜是*鱼,民谚有“五月五,买条*鱼过端午”之说。。端午的*鱼个头肥大,不论清炖、红烧、油炸、做羹,味道都鲜美无比。咸齑大汤*鱼、苔菜拖*鱼、糖醋*鱼等等。苔菜炸*鱼,用面粉拌成糊,将*鱼肉条蘸裹面糊,入油锅一炸。翡翠般绿的苔菜,*澄澄的油炸*鱼,外酥内软,香味浓郁,味道好极了。清代王莳蕙《*花鱼》诗写道:“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此诗是对宁波沿海大*鱼丰收景象的描绘。只见海面上,大*鱼鳞光灿烂,腾挪闪耀,似金箔璀璨。
3.吃煨蛋
从冯梦龙的《山歌》中,可知在明代,浙北一带的端午节有给小孩子吃煨蛋的习俗。人们把干燥的蚕豆壳、蚊子草、蛤蟆草点燃,使火盆生烟。当火盆烟火旺盛之时,人们便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青壳鸭蛋,在蛋壳的一端敲出一个小孔,向孔内塞进一只小蜘蛛,将孔封闭后放进盆里煨烧。鸭蛋煨熟后,将蛋内蜘蛛取出,即可给孩子们吃。据说孩子吃了这种煨蛋后,可以驱毒,盛夏就不会生痱子。
4.吃龙舟饭
在广州,端午节有吃龙舟饭的习俗。据说吃过龙舟饭,便会“龙精虎猛、顺风顺水”。所以,每年到端午节,广州一些村落的村民们就会聚集起来,一齐吃龙舟饭。讲究的龙舟饭里有道主菜称为“龙舟菜”,用料是辣椒、*豆、豆角、芹菜、大头菜和猪肉丝。由于扒龙舟会被水花溅湿身体,因此龙舟菜可以驱湿气。
其它菜式包括寓意“红皮赤壮”的烧肉以及鸡、鹅、粉丝等,共有10个菜。讲到粉丝,从五月初一开始,每次吃龙舟饭之前,村里的长辈都会把一些粉丝、虾米及一些瓜菜分给小孩,寓意他们长高长大。此外,龙舟菜还包括粉葛扣猪肉、冬瓜粉丝虾米、酸姜炒鸭肾、茄子蒸家鱼、蚝油炒菜心、冬菇红枣蒸鸡、白菜薏米冬瓜香鸭汤等,都是美味的佳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