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瓜去湿汤
材料:老*瓜克(去核囊)陈皮,粳米,鸭肾个,清水适量。
做法:老*瓜去核囊、切大块,陈皮略浸泡、刮囊、洗净,鸭肾洗净、飞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净。砂锅加清水,放入老*瓜、陈皮、粳米、鸭肾,先猛火煲开,然后转小火煲小时即可调味饮用。
有清热之效,适应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症。
健脾祛湿汤(~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土茯苓,溪*草,猪胰(猪横月利)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适合脾胃差者饮用。
和中化湿汤(~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克,炒扁豆,陈皮或砂仁1克。
做法:木棉花、鸡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陈皮或砂仁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适合湿热脾虚者饮用。
4清热去湿汤(~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粉葛,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小时即可。
适合去骨火,去湿,清热毒。
5鹌鹑去湿汤(~人分量)
材料:鹌鹑4只,薏米、百合各50克,姜片。
做法:鹌鹑、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煲1个半小时即可。
适合清热去湿,润肺化痰。
6横月利去湿汤(~人分量)
材料:猪横月利,夏枯草、棉茵陈各,生姜片。
做法:把猪横月利先飞水去腥备用;将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煲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该汤不但清热去湿,去肝热,对糖尿病人还有食疗功效。
7草龟去湿汤(~5人分量)
材料:草龟,猪肉00克,新鲜土伏苓,红枣6个。
做法:把草龟、猪肉、土伏苓红枣一起放到砂煲内熬至4个小时即可
有清热去湿及解毒功能。
去湿食材:花旗参:吃得过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虚,可喝花旗参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叶:取自荷花之新鲜叶片,晒干使用。除了去湿利尿的作用外,亦有开胃消食之功效。
白术: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疗。具健胃强身和对四肢乏力及食欲不振等具疗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药。具促进体内水分流动之功效,利尿并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湿,亦具消除水肿及有益肠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强。
木棉花:具除湿毒及清热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湿之好材料。
祛湿还可以试试不吃东西的方法——试试咱们的中药艾灸了!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含有穿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现有直径厘米和厘米两种(长度都是0厘米)艾灸取穴——
1.关元穴:位于脐下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0-0分钟。
.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疗0分钟。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灸仪灸0分钟。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仪灸0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6.解溪穴:
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