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兴旅游与美食,两者的结合便催生了农家乐。每逢节假日,总有三五好友相约四处“觅食”——觅特点、觅绿色、觅文化,并逐渐由近至远,四轮车迹由番禺、顺德至河源,至英德,为道路交通事业、旅游事业作了不少贡献。
“何必舍近求远?”
对于本地人而言,想起麻涌,鱼肥稻香的画面便浮上了脑海。今期有麻涌著名知青带你来麻涌觅食!跟着范柏祥老师的步伐,走!
在大步村头一家叫“新鹅庄”的农家乐餐厅,我体会到了未见菜肴先闻其香的感觉。刚踏进餐厅,一阵浓郁的清香便扑鼻而来。
这是该餐厅的拿手菜——鸭脚包煮萝卜。鸭脚包指的是腊鸭脚、腊鸭肝和腊鸭肠,鸭脚包与大块的萝卜沸沸腾腾在砂锅上,难怪满屋生香。
当知青时是没福分吃上鸭脚包煮萝卜这样的珍馐的,没想到大快朵颐之际,一道最普通的煎鸡蛋端上来,也令我们倍觉新鲜。
2蕉蕾煎蛋
这道菜叫“蕉蕾煎蛋”,蕉蕾就是香蕉结果前的花蕊,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类似于菊花水。麻涌遍地是蕉林,蕉蕾多得很,人们都习惯采集晒干,暑天里泡水喝。
蕉蕾的味道很特别,清香又爽口,完全可与北方的香椿煎鸡蛋相媲美。
马齐鱼是最普通的江里捞上来的野生小鱼,但吃到嘴里才晓得珍贵。
朋友在上海请吃饭,席上有一种叫刀鱼,价值好几千,抵得上这里整桌菜!当村支书告知刀鱼与马齐鱼是同一类鱼只是叫法不一样时,嚼得正香的大伙无不放慢“牛嚼牡丹”的节奏,一丝一丝细细品尝细嫩的鱼香。
4虾春
最让我惊奇的是,竟然在这里可以见到我50多年前久违的“虾春”!
虾春就是虾撒的籽,秋冬季才有。孩提时,在广州的旧街小巷,经常可以听到乡下人挑着担子吆喝“卖虾春”。母亲买上几两,切点姜丝放点盐油,蒸熟了是一片橙红,异香扑鼻,特别就饭。今日大步村创新了菜色,配上蚬肉,就叫“虾春蒸蚬肉”。把一小勺虾春送进嘴里,儿时的味觉顿时找了回来,母亲慈祥的面容涌上脑际,格外亲切。
能够勾起美好回忆的还有一道“禾虫蒸蛋”。
禾虫就是稻田里的半寸左右长的虫子,五颜六色,据说蛋白质极丰富,小时候也经常看到母亲做这道菜,往虫子里撒上一些盐,虫子就纷纷爆浆,配上鸡蛋葱花,就成了据说极鲜美的菜肴。之所以说据说,因为我害怕虫子爆浆的情形,从来没敢尝过一口。对我的“无福消受”,同伴们都笑我“不像广东人”,因为广东人什么都敢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有腿的除了桌子。但近年来禾虫已成了珍稀之物,一斤接近百元呢。
原来在文人知青的回忆里不一定只有味道,每一道菜都是一个美好的片段。
从餐厅里出来,乡亲们陪我们故地重游。在南社的凉棚里,几个大婶正在悠闲地搓着麻将,旁边烧着一锅甘蔗水。好客的她们给我们各盛上一碗,不喝不知道,一喝才知不简单,里面除了甘蔗,还有红萝卜、粉葛和茅根,喝完齿留香。
我把这百闻不如一见告知建枝书记,电话那头乐呵呵地说道:“这才是九牛一毛呢,麻涌各村各社,类似的农家乐多的是,以后你们也不用老往远处走,麻涌就够你们寻她千百度。”
书记之言实在啱听,因为麻涌离广州不足20分钟车程,何况又是我的第二故乡,近水楼台先得月哦!
此时我也正想说:生活在东莞,麻涌也算半个家,何时想吃何时吃!
小编
图/Moe
编/Doroph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