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事、贴心事、知心事
汇聚成“小渝姐讲故事”
点滴网事
温暖相伴
今天的故事
听小渝姐娓娓道来
陈大霞攻克了多个中药材种植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带动重庆偏远山区农民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
她不会武功
却是助力脱贫脱困的“大侠”
▼
陈大霞:重庆大学植物学博士,研究员,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中药种植研究所所长,国家科技部“三区”科技人才,重庆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向下走,脚踩大地才有根
背倚南山,石桥横卧,“水泥森林”之外是看不尽的大自然的颜色。进入年近90“高龄”的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迎面便是高高的数十级台阶。拾级而上,苏式建筑“时珍楼”前,中药种植研究所所长陈大霞迎了出来。她个子不高,朴实而干练。每次出差回来,陈大霞都会先开会把在基层了解的情况和大家分享,然后回办公室,整理大田实验数据和工作记录。这是她工作的常态。
播种、收获时节也是她这个“高级农民”最忙的时候。因为采挖收药材和收集下一季所需的种子种苗不能等,同时还得考察每个试验处理植株的茎粗、分枝数、叶片数、产量以及繁殖系数等多种生长指标,有时还要应对天气突变状况。有一年11月,正是收玄参的季节,突然下起大雪,她带着农民紧急抢收药材和种苗。跑回农民家,把样本往地上一摆,又开始工作起来。
“有人说同样的方子,药效似乎没有从前灵验了,其实可能是药材的品质不行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中药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提供优质药材。”陈大霞着手开展了分子辅助育种,通过品种改良科学化提高药材品质。“比如通过大量实验研究,找到与产量、质量或抗性相关联的分子标记,并定位在药用植物的染色体上,就可以实现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早期预测,加快育种进程,这也叫‘精准农业’。”
做中药材种植技术的研究十多年,陈大霞一直执着于往“下”走。年,陈大霞升职了,从研究所做研究调到院里的科研处做领导。但在她看来,却是科研生涯的一次“开小差”。“只有做实验,我才能感觉到脚是踩在地上的。”手痒的时候,她就偷偷跑到实验室做实验,而且还真出了不少成果。但总“身在曹营心在汉”也不是办法,陈大霞终于向院里申请“降级”,回她的研究所去。
再回来的陈大霞挑起了中药种植研究所所长的重担。
“大侠“博士,田野就是实验室
陈大霞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去一家大国企的子弟学校当老师,但始终无法找到职业的快感,于是毅然辞职,去考研究生,此时的她已经为人妻为人母。“28岁重返校园,没有家人的全力支持,我肯定不下来。”备考阶段,每天都复习到深夜,孩子只能交给老人和丈夫带。最终,她顺利考入西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读研期间,陈大霞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两篇论文,被导师评价为“沉得下心,会动脑筋”。硕士毕业她进入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当年那里没有一台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专用仪器。陈大霞到处“打游击”,借用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实验,硬是将当时研究院最薄弱的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开展起来,并搭建了药用植物遗传性多样性分析技术体系,为后续的研究实验制定了标准化操作程序。工作后,她又读在职博士。每个周末都往学校的实验室跑。
对于研究中药材的人来说,仅仅埋头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到一线去观察中药材生长发育的变化和掌握生产需求。巴渝大地的地道药材大多生长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山区,去一趟都不容易,何况长时间守在山地劳动。因此,田野工作一度被看作是男同志的“专利”。陈大霞却是第一个主动请缨的女性,深入时常遭遇烈日、寒冷和暴雨的露天“实验室”,田野成为她发现秘密的宝藏。
陈大霞在记录实验植株周期变化
发现秘密,“无意”中的有心人
玄参育种是陈大霞研究的一个领域。玄参属于大宗药材,药用价值高,许多清热解毒药品或饮料中都有它的成分。“玄参主要通过子芽来繁殖,但系数太低,一株仅能收获十余颗子芽,非常影响群体的扩大。”这成了陈大霞的“心病”。她频繁往返于田间和实验室,试图找到提高繁育系数的突破口。
有一次她从田里带回做加工的玄参块根未用完,便用河沙掩埋在标本园。第二年路过那块沙地时突然发现,湿润的沙地长出了完整的玄参苗!这明明掩埋的块根呀,怎么会发芽?她赶紧拔开湿沙,发现的确是块根发芽长成了玄参苗,并很快观察到只有残留了部分芦头的块根才能长成玄参苗。第二年采挖玄参时,她设计了几个试验进行验证,惊喜地发现芦头的分化能力极强,只要将芦头分解为几块或带有部分芦头的块根都能独立长成一个完整的玄参苗。
这是玄参栽培历史上的首次发现,一定程度解决了玄参繁殖系数低的问题,因此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如今,“芦头繁殖”已被广泛运用于玄参良种群体扩大的种植区域。
之后,陈大霞又攻克了玄参子芽的储藏难题。玄参主要采用子芽进行无性繁殖,其子芽头年11月采摘,次年3月开始种植。刚摘下来的新鲜子芽,如果储藏不好,来年即使发芽后栽进土里,根会慢慢腐烂。因此,子芽的储存特别重要。而村民们习惯将玄参子芽随意装入编织袋放在家中,次年种的时候,成活率不到一半。有一天,陈大霞收工时看到几袋用塑料网兜装着的子芽来不及倒出来掩埋,灵机一动就将网兜连同子芽一起埋进土里。第二年3月,装在网兜的子芽完好无损,而且长得非常好。她大受启发,立即组织大面积试验,将子芽朝上摆放装进网兜,平埋在土里,并分别用大网、小网,铺一层土、铺两层土等做分类对比试验。
果然,第二年收获满满!“这样储藏的子芽还可以和网兜一起运输到其他地方种植,存活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陈大霞高兴极了。
陈大霞总说自己运气好,总能在偶然中发现秘密。其实所有的偶然中都蕴含着“必然”,“沉得下心,会动脑筋”始终是陈大霞成功的法宝。目前,她已经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推广中药种植,荒山变金山
巴渝山区的农民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始终难以形成规模,质量也参差不齐。陈大霞被聘为国家科技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科技人才及秀山科技特派员团队的首席专家,一对一帮扶武隆区、秀山县等地的对口贫困村。
武隆鸭江镇显灵村的李代兵过去种蔬菜和庄稼,几年前改种中药材黄精。他从外地引进了一批黄精种苗,播种后发现种苗很快枯萎,陈大霞第一时间赶去查看,告诉他,现在不是黄精的播种期,而且引种不能盲目,要先做小面积试种,否则药材水土不服,一整年的辛劳就都“打了水漂”。陈大霞指导他从小片试种开始,逐渐大面积种植,如今李代兵已成了当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提出建成国家中药产业园技术体系:农业专家和药材专家研究出的最顶尖的技术、最实用的方法,都会直接惠及各个综合试验站,然后通过各地的综合试验站辐射到村户,更好地帮扶农民。重庆综合试验站是全国27个综合实验站中唯一的省级实验站,陈大霞是排第一位的研究人员,经她培育的粉葛、玄参、续断、木香等重庆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已经向村户辐射。
“科研事业不能停步,每次研究出来的新技术都直接服务于生产,容不得半点虚假。”带动更多村民通过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埋头耕耘不断创新的陈大霞,是真正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大侠”。
来源:中国妇女杂志
责编:杨强
编辑:严莉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标题:《小渝姐讲故事
泥土中的“侠”者风范》